我的微信上有一个群聊,名叫“情绪吐槽群”,是做HR这么多年以来,结识的几个聊得来的同行。群的主要功能是,吐槽我们平时工作中的烦心事,发泄情绪,彼此之间相互安慰和开解。
某天,Z朋友因受了“夹板气”在群里大倒苦水,引发我们对HR职业的重新定义。其中一个朋友的说法最戳人心,她说HR是“高危”职业,要具备英勇无畏的工作精神。
比如,不惧怕因“知识盲区”被别人嘲讽;做好被同事抱怨或针对的心理准备;敢于关键时刻替公司揽“风险”等,都需要有“冒险”精神,才能干得了HR这个工作。
不信的话,可以看看下面我经历的这些真实案例,或许身为同行的你,也有过类似经历。
因“知识盲区”被嘲讽
要越挫越勇
记得我刚进现在这家公司时,就遭遇过被应聘者嘲讽。
当时我因刚接触外贸行业,对本行业内的习惯用语知之甚少,所以当应聘者问我们公司业务,是“to B”(指企业对企业的商业行为)还是“to C”(指企业对消费者的商业行为)的时候,我确实没听懂。
于是,连说不好意思,自己不明白。可没想到,电话那边却传来了轻蔑的语气叹词和不留情面的一句话:“你不懂?哦,不好意思,我觉得你们公司可能不适合我。”
当时,我只觉得尴尬、郁闷和愤怒,恨不得口吐“芬芳”,只是为了保持公司形象,还是假装不在意打完了那个电话。
很快我让自己冷静了下来,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专业欠缺所引起的。而对方可能是觉得,一个HR连基本业务都不懂还招聘,可见公司层次有限,所以才出言不逊。
从那以后,我努力学习并记录这方面知识,跟外贸同事请教“行话”,甚至连跨境平台都实操了几遍。果然,以后再等面试外贸人员时,我增加了很大“底气”。
招聘中HR代表的是公司,如果表现出专业不过关,不仅影响招聘效果,甚至连自己也会遭受嘲讽,但人无完人,我们总有知识欠缺或出丑的时候,可要明白的是这并不是坏事,只要我们将其转化为一种学习督促力,在“羞耻”面前越挫越勇,就能借机精进自己。
遭遇同事埋怨或针对
要设法赢得“共情”
如果我问你:你觉得HR工作中,哪个部分最让你头疼?我的答案是:执行奖惩制度中的惩罚部分。
就拿某一个月发完工资,我所经历的一件事说吧。
那个同事其实每月都有违纪“乐捐”,只是当月金额有点大,他心存怨言,似有借机发泄之意。于是,就揪住一次因加班到凌晨,而第二天迟到被扣款的事找我理论。我告诉他,迟到扣款是公司规定,如果实在有特殊情况,可以找领导特批。但他自知错得明显,就悻悻地走了。
动谁的“奶酪”,谁心里没怨言?可工作职责使然,HR因类似之事被埋怨或记恨是常事。所以当我们处理问题时,切记要表明自己的不得已和无能为力。
比如,对受处罚的同事在语言上安慰,从私人立场表示体谅,但从工作角度是迫不得已,因为自己只是制度执行者,由此可让其怨恨的矛头,从HR本人转向制度规定;
再比如,当同事犯错处在两种处罚结果的边界,可根据情况合理归类到较轻那一类,如此,懂事理的同事就会心存感激。
身为HR难免因处理“得罪人”的工作,冒着被人埋怨或针对的风险,但相信只要我们在处理态度和缓的基础上,配以恰当的话术技巧,设法赢得当事人与我们“共情”,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矛盾。
敢于关键时刻替公司揽风险
不纠结委屈与否
上个月,一个有重大违纪的同事离职得不体面,部门领导扣了他部分绩效。他跑来公司理论,结果双方唇枪舌战,场面一度僵化,一气之下离职同事提起了仲裁。
之后,公司收到仲裁通知,眼看就要吃上“官司”,于是为了息事宁人,部门经理找到我,让我出面跟离职同事沟通,并谎称是我把绩效数据弄错了,以争取私下解决。
离职同事是因部门经理态度蛮横,才决定去仲裁。而我,不是与其发生冲突的当事人,所以如果由我揽下责任,那矛盾程度就会大大削减,私下解决问题就可能达成。
不是我的原因造成的,却让我去赔礼道歉,这种事放在谁身上谁乐意,这不明显让人受委屈吗?可“大敌”当前,个人委屈又算得了什么呢?为让公司免受仲裁之累,我只好硬着去赔笑脸,好在,之前与离职同事关系处得不错,才得以顺利解决。
电视剧《理想之城》中的赵显坤说:不要太执着于对错,因为职场上除了对错还有利弊。
深以为然。
因为作为公司来说,事情是谁的对错不重要,关键是看能不能解决问题,或是在权衡利弊后如何更有利地解决问题。尤其像HR这种工作岗位性质,关键时刻揽风险,以换取公司太平和安稳,而不纠结于委屈与否,是别无选择,也是岗位“潜规则”。
结尾
经济学教授薛兆丰曾说:没有一份工作是不辛苦、不委屈的,但是只要报酬够了,都可以是喜欢的工作。
身为HR,虽然时常遭受工作委屈,或被同事误解和排挤,甚至关键时刻不得不“背黑锅”,可只要我们把每次困难都看作是成长的报酬,那我们的价值就得以不断放大,真正的经济报酬也会水涨船高,相信也会因此更加热爱这个职业。
最后,愿所有HR都能用乐观面对工作难题,用淡然面对每次委屈,让自己具备敢于解决“高危”难题的工作精神,在挫折面前不断成长,变得更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