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致力于
为四川建筑人才提供最新资讯

用人要界于用与不用之间

但“无为”是不为吗?显然不是。常言道“流水不腐,户枢不蠹”,如果事事都“无为”,那就如同不一潭死水,失去了活力和生机。

《易经》乾卦第一爻云:“潜龙勿用。”什么意思呢?意思是说,当一个龙还是条幼龙,实力还很弱小的时候,那就不要去使用它、惊扰它,让这条幼龙自然地成长。

为什么要这么做呢?按照常理,一个幼龙,当有一个人去关心它,关怀它,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?其实,这是违背了自然成长的规律,是种逆规律而行的行为。

按《易经》乾卦六个爻的发展规律:第一个爻“潜龙勿用”,代表人生幼年阶段,即“潜龙”;第二个爻“见龙在田,利见大人”,代表人生少年阶段,即“现龙”;第三个爻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”,代表人生成年阶段,即“惕龙”;第四个爻“跃龙或渊,无咎无誉”,代表人生中年阶段,即“跃龙”;第五个爻“飞龙在天,利见大人”,代表人生中年阶段,即“飞龙”;最后一个爻“亢龙有悔”,代表人生老年阶段,即“亢龙”。

而当一个人还是一条幼龙,还处于潜藏阶段的时候,一个领导者如果过份去提拔他或栽培他,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?下面我们就对此做进行分析:

第一种情况:提拔他。

幼龙,说白了,就是一条小龙。当它刚出生的时候,跟一条蛇或蚯蚓,没什么两样。并且与跟它一样大小的成年蛇或蚯蚓相比,可能其实力还处于下风,甚至被成年蛇或蚯蚓吃掉的危险。

而这时候,作为一个处于“亢龙”、“飞龙”、“跃龙”位置的领导者,你如果很欣赏这条幼龙,你又把打算把这条幼龙放在什么位置呢?只有两种可能,一种是把这条幼龙提拔到“现龙”的位置,一种是把这条幼龙提拔到“惕龙”的位置。除了这两个位置合适外,没有更适合这条幼龙的位置了,因为一个处于“亢龙”、“飞龙”、“跃龙”位置的领导者,不可能把一个“跃龙”的位置腾出来给这条“幼龙”,因为“跃龙”的位置不是一般的人,所能担任的。

因此,对于这个领导者,要提拔这条幼龙,最合适的岗位只能把这条幼龙提拔到“现龙”和“惕龙”的位置。

其一,是把这条幼龙提拔到“现龙”的位置。

但这样,又会出现另外一个问题,就是这条幼龙是否有胜任“现龙”岗位的能力。如果能胜任最好,原有岗位的那些“龙”,可能由于你有“上级”的庇护,奈何你不得。

但如果你没有胜任的能力,那么原有岗位的那些“龙”就会想尽办法,来寻找你的缺点、弱点,让你难堪,让你在那个位置如坐针毡。最终的结果是你不仅没有达到提拔这条幼龙的目的,反而害了这条幼龙。

其二,把这条幼龙提拔到“惕龙”的位置。

把幼龙直接“惕龙”的位置,对于这条幼龙来说,可谓是连升两级。

而什么是“惕龙”?《易经》爻辞说: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,无咎。”什么意思呢?意思就是说,当处于这个位置的“君子”,要懂得整日慎言慎行,不管早上还是晚上,都要始终保持警惕之心,懂得危言危行,如同踩着薄冰走路。

可以说,人的一生,最危机重重的也是这个阶段。这个阶段,压力最大,即要应对“上”的压力,包括危险;也要应对“下”的压力,包括挑战。

而这个人如果没有一种成稳的历练,没有一种危机意识,那它不是“牺牲”得更快么?作为一个领导者来说,你不是害他,又是什么呢?

因此,我们说,喜欢一个人,不要太过于宠爱,要适可而止。

在一个企业中也是如此,你喜欢一个刚出校门不久或刚进公司不久的员工,首先不能太过于关爱他,更不提倡这个员工因为很有才华、才能就一下子把这个人提拔得过高。这样做,不但不能达到“惜才”“爱才”的效果,而且还会事与愿违,产生悲剧。

西汉汉武帝时期,匈奴猖獗,时时进犯中原,威胁长安。这时期,出现三名著名的抗击匈奴的将领:李广、卫青、霍去病。而汉武帝最喜欢的就是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而又骁勇善战的霍去病,只要边关有匈奴进犯,首先想到的就是让霍去病,并且对他溺爱有加,纵容有加。而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纵容、溺爱,在某种程度上养成了霍去病恃宠骄横的个性,甚至射杀了人还不知道悔改。

面对霍去病这种恃宠骄傲的个性,汉武帝一位大臣暗暗对汉武帝说:一个人才华横溢是一件很好的事情,但正如一把刀,太过于锋利,就更容易折断。这个大臣的潜台词也就是说:霍去病就像一把锋利的刀子,因为过于锋利,就应该把它潜藏起来,等到合适的时候,再来出来用,而不应该过早或时时把他亮出来使用。

最终的结局也是这样子:霍去病虽然才华横溢,但最终却不到26岁便失去了生命。而汉武帝因为过于喜爱霍去病,便把他安葬在自己的陵墓旁边。

第二种情况:栽培他。

栽培一个员工好不好呢?当然是好事。但是过份的栽培好不好呢?那就不是一件好事了。

栽培一个人的潜台词,就是说“只有你才是重点培养的对象,别人不是重点培养的对象”。虽然这个领导者没有赤裸裸地说提拔这个人,但这样做的结果,也会造成两种不良的后果:

其一,造成团队的不和谐。

在一个企业里,一个领导者在管理团队时,最忌讳的一(续致信网上一页内容)点,就是把自己信任的和不信任、重点培养和不重点培养的界定得很清楚。

因为这样做,虽然能激励到重点培养的对象,但是可能会导致那些重点培养对象形成自负自傲的心理,造成刚愎自用、目中无人的结果;另一方面却会打击到非重点培养对象的积极性,造成这些人自由散漫、自轻自贬的作风。

同时,由于重点培养与非重点培养界限分明,那么无形中在团队中形成两个对立的阵营,从而造成整个团队的不和谐,令团队的配合力下降,不能达到协同作战的目的。

1933年—1934年,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“围剿”,由于王明、博古的指挥失当,红军经过一年奋战,未能打破敌人的“围剿”,从而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,开始进行长征。由于国民党军队在红军几万人马要经过云、贵、川等地,都布置了重点,要想通过可谓是难度重重。

但由于国民党素有“中央军”和“地方军”、“杂牌军”之区别,从而造于了国民党各地方军队不团结、不配合,虚与委蛇。因为“地方军”知道,蒋介石就是想借助“地方军”之手,让交战双方打得两败俱伤,自己好收渔人之利,于是便出现了中国战争史上的奇观——“送客式的追击,敲梆式的防堵”。

设想一下,如果围堵红军的军队全部是为蒋介石器重的“中央军”,那么红军长征的结局也许会是另一番情景了。

因此,在企业管理中,不能过度地栽培一个人或一个团体,否则就会陷入整个团队的离心离合的结局。

其二,不利于员工成长。

重点栽培某个员工,也会不利于员工的成长。

因为这样做的结果,会让其他未被“造中”的员工产生“焦虑”、“眼红”的心理。特别是会让这个被重点栽培的员工的上级主管感受到威胁、紧张和焦虑。

因为这个主管会想:“他被重点栽培的话,是什么意思呢?是老板对我的工作不认同了,还是老板想把他培养好了,代替我的位置呢?”

接下来,虽然这个重点栽培的员工是这个主管亲自招聘过来的,那么这个主管下接下来就会对这个员工“刮目相看”,处处堤防了,生怕哪一天自己会被这个下属超越,落着“竹篮子打水,一场空”的下场。

其实,换位思考一下,这个主管有这个心理也是人之常情。谁会希望自己招聘过来的下属哪一天把自己的饭碗抢去呢。而如果老板把这个员工提拔到这个主管的位置,而又把这个主管提拔到更高的位置,那当然是皆大欢喜,但问题是,现实中不如意之事,十有八九,“害人之心不可有,防人之心不可无”。一个主管好不容易得到一个自己认为不错的岗位,却不知道哪一天被自己的下属给占据了,那不是一件很心酸的残酷现实吗!

因此,一个领导者看中一个员工,是不宜过份张扬的。这样,既能“安”这个员工的心,也能“安”周围员工和该员工的上级主管的心。

只有这样做,才能为这个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、人际环境。然后等到合适的时机,再进行合理的人事调动、设计,构造一个令大家满意的结局。否则,一朝不慎,就可能造成员工反目成仇、主从不欢而散的结果。

案例:

春秋时期的某一年,我国的大思想家孔子带着一帮文武皆备的弟子来到楚国。楚昭王看到了孔子的实力,于是想把楚国一块七百里的地方封给孔子。

这时,楚国的大臣子西阻止说:“大王使臣出使到诸侯各国有,有像子贡这样善于外交的吗?”

楚昭王说:“没有。”

子西又说:“大王左右畏佐的大臣,有像颜回这样贤能的人吗?”

楚昭王说:“没有。”

子西又说:“大王的将帅,有像子路这样英勇的吗?”

楚昭王说:“没有。”

子西再说:“大王各部主事的臣子,有像宰予这样干练的吗?”

楚昭王说:“没有。”

然后,子西接着说:“我们楚国的祖先在接受周天子分封时,封号是子男爵,封地是五十里。如今孔丘推崇的是三皇五帝的治国方法,申明周公、召公的治国方针。大王如果用了孔丘,那么楚国还能世世代代、合乎道义地保有几千里的土地吗?况且周文王、周武王当初只有几百里的土地面积,但经过他们两代的经营终于灭商,统一了天下。所以,如果孔丘拥有了楚国那七百里土地,加上又有那么多贤能的弟子辅佐,对于楚国来说,并不是一个福音了。”

楚昭王听后,大吃一惊,然后放弃了封土地给孔子的打算,并在这一年秋天死在城父。

案例分析:

通过以上案例分析,我们认为,在任命孔子,封孔子土地上,楚昭王至少犯了两个错误:

其一,评估失当,必生祸患。

楚昭王在被子西阻止前,可以说对孔子有一定了解的,否则他就不会打算把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。但是,看完这个案例,我们也很清楚的感觉到楚昭王对任用孔子前,对孔子是没有进行综合评估的,特别是对孔子个人和团队的实力与影响力,未做完整的、公正的评估,以至于令自己的决策产生偏差和失误。

所以,当楚昭王听到子西说,既然我们楚国的大臣中,没有一个人能和孔子的团队相比,那么把七百里的土地封给孔子,那不是将埋下“祸起萧墙”的危险种子吗?

而且,对于楚国来说,他从周天子那里断承的合法土地只有五十里,其余几千里都是非法所得。但孔子的政治主张是“见利思义”,是推崇西周施政主张的。如果把七百里土地封给孔子,那到头来,是否要把楚国的那几千里非法所得的土地,奉献出去呢?

孔子说:“道不同,不相与谋。”因此,从楚国的角度来看,楚昭王在任用孔子时,显然是没有认真进行评估的,是失当的。

其二,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

任用一个人,可以是一个人的决定,也可以和亲密的人共同商量。但从楚昭王的口气中,我们可以推测出,他在决定之前,是没有和大臣一起商量的。

而楚昭王由于当初粗率的决定,没有得到大臣的支持,但消息又发布了出来,后来又取消了原来的打算,这样的结果就是陷孔子于危险境地而不顾。

如果楚昭王确实很惜才、爱才,那么即使是大臣怎么反对,他也一样会保持当初的决定。但问题是楚昭王一听到子西的谏言,想了想:“对呀!如果把七百里土地封给了孔子,凭着孔子的实力和影响力,那我们楚国,不是在养虎为患是什么?”

一个领导者很关键的是用人、识人,并能识别谏言,自己有主见,自信而不自视。该从谏如流的应该从谏如流,该当机立断的应该当机立断,否则就会优柔寡断,落得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的结果。

所以,在用人时,我们必须树立两种意识:

其一,未决定任用之前,要对被任用人一个全面的评估,并预测出任用的风险,权衡利弊。

其二,未决定任用之前,不要过早把信息发布出去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阻碍和麻烦。

其三,对被任用人摇摆不定时,要积极与核心管理成员沟通,看看他们的想法。

其四,下定决心要任用时,决心要强,务犹豫不决,优柔寡断。

赞(0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四川建筑人才网 » 用人要界于用与不用之间
分享到: 更多 (0)